–用音乐滋润我们的心灵,用音乐拨动我们的情感,用音乐装饰我们的生活

11月16日晚七点半,Oriel College内,牛津中国学联的品牌活动之一——华文讲坛如期举行。虽已是初冬时节,然而大家对讲座的期待和热情丝毫没有减退的迹象,此次学联访学部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中央音乐学院的高拂晓老师为大家带来题为《音乐的审美及其表现》的讲座。高拂晓老师系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员,博士,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研究方向:音乐美学,音乐表演美学;已出版专著:《期待与风格:迈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发表论文:《时间的抽象、存在与超越:现代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特点述评》、《中外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展、比较及评价》等。本次华文讲谈由访学部的何尘先生主持

高拂晓老师首先分析了音乐的性质和特点,使大家首次系统性的了解到: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听觉审美需要和情感表现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丰富且有序的声音组合体。音乐的声音属性决定了它的非语义性和非概念性,反之,这两个特性又决定了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同时,他还为大家解析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与区别以及音乐的价值与功能。
接着,高老师向大家简要的介绍了如何才能听懂音乐、如何学会欣赏音乐。他认为模仿是音乐表现力的初级体现,而象征与暗示则是音乐表现力的高级体现,从听懂音乐的角度而言,往往需要通过理解声音的象征和暗示去理解音乐表达的意思。但是从欣赏音乐的角度来说,在听懂音乐的基础之上,更需要联觉和感受能力。具体来说,一方面我们对音乐作品内涵的体验应该以音乐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为核心,并联系思想认识,上升到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把创作者的创作背景与自身的生活体验融为一体来感受,才能获得真正而全面的审美享受。
由于社会生活、文化思潮、音乐观念和音乐表现手段的变化,音乐风格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人们把风格大致相同的阶段划分成一个个风格时期。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享受音乐,在讲座中,高老师特意将音乐划分为声乐和器乐,并为大家穿插介绍了西方声乐和器乐的漫长发展历史。
首先,他认为声乐起源于古希腊的单声歌曲,而今日仍然放射异彩的音乐,则大多是1600年以后的作品。从1600年歌剧的诞生,到1750年,德国伟大作曲家巴赫去世的这150年间,涌现的音乐作品以歌剧为主,其形式豪华壮丽、感情充沛奔放,与同时期建筑风格的视觉艺术有颇多相似之处,因此被冠以“巴洛克时期”的名称。以亨德尔的《绝代妖姬》为代表作品的这一时期,被高老师定义为声乐的重要成长时期。
到了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不再单纯的供贵族们享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大量涌现,如《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等等,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们将其称之为“古典时期”,与“巴洛克时期”奔放所不同的是,古典时期的音乐作品中的感情表达相对约束稳定,音乐语言朴素精炼,形式明晰均衡,同时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因素被加强、深化。以代表人物莫扎特为例,他的歌剧巧妙地集中了自己生活和性格的各个方面:快乐与忧伤、坚定与柔情,崇高与天真。




随着社会的发展,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逐渐兴起,对当时欧洲艺术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在音乐中的表达,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为形成的主要标志,史学家们将其称之为“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更多地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喜用抒情,形式上不受拘束,同时部分作品充满了民族特色,声乐作品中增加了描绘性,和声的表现功能扩大,色彩变化加强,并开始使用半音和声、不协和弦,乐队的阵容更大,配器色彩更为丰富,突破了古典主义音乐完整、均衡的限制。浪漫主义的音乐发展直至19世纪中叶达到顶峰,涌现出了一批以舒伯特、李斯特、威尔第、比才、瓦格纳等等为代表的伟大作曲家。高老师将“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定义为声乐发展中的高峰时期。同时他也简要地谈到以《猫》和《西区故事》为代表的新时代声乐。




对于器乐而言,除了上述以不同的时期来划分之外,高老师还提出以不同的音乐载体来分析器乐的发展。他认为器乐的音乐载体可以分为伴随声乐的教堂管风琴;独立发展的交响曲;具有特殊审价值的协奏曲;具有形式统治功能的奏鸣曲;以及小夜曲、前奏曲、狂想曲等等。期间,高老师除了谈到钢琴/小题琴协奏曲的中西比较、奏鸣曲的结构之外,着重对交响乐的演奏器乐、乐队结构以及代表作曲家和作品进行了深入的介绍,更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例,对它进行了重点赏析。他认为第一乐章一开始斩钉截铁、冷峻逼人的音型,表现了命运的现实与残酷,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音型,它表现了作曲家与命运无时无刻不在作着顽强的斗争,并且以各种形式在曲中反复出现,时而坚定,时而犹豫,时而欢乐,时而悲戚;而小提琴奏出的抒情主题温暖朴实,反映了作曲家渴望安宁的内心。在温暖与命运的相互交织中,形成了尖锐的对峙,暗示着作曲家的内心在与残酷的命运做着顽强的抗争,这不仅仅是作曲家自身的真实写照,也间接反映出了当时整体社会的革命思潮。




最后,高老师谈到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着重提及了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为什么当下的青年人往往偏爱于流行音乐,而缺少对古典音乐的认知和欣赏。他认为流行音乐的结构和语言与古典音乐具有着很大的区别,流行音乐有歌词作为情感的引导,结构短小,容易记忆和传唱,但缺少内涵;而古典音乐结构宏大,内涵丰富,但除了歌剧之外,大多数器乐作品中没有歌词的引导,难于记忆和理解。的确,流行音乐存在缺陷,而古典音乐亦有不足,因此,高老师一方面以乔治.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和S.H.E女子团体的《不想长大》为例,希望古典音乐能够与流行音乐之间相互借鉴、相会融合,使得音乐在新形势下能够取得新的发展与突破;另一方面也提出了“音乐无高下”之说,希望大家广泛聆听各种风格的音乐。
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在场的各位学者、学生又纷纷提出许多自己关心的问题,高老师都一一作答,直至晚上10点,大家才意犹未尽的散场而去。
撰稿人:访学部葛诚